【公开课概况】
4月21日下午,吴倩老师的“我和我的一次亲密接触——大学生的自我发现之旅”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在潇湘校区A座119教室顺利开讲。学院教学督导胡凯教授、王希俊教授以及各中心约20余名一线教师到现场观摩。
吴倩老师以“我看我”“他看我”“我该如何看待我”三篇章心理体验活动为教学主线,通过别开生面的“心理演习场”—“知识链接坊”—“方法小锦囊”—“发散小课堂”—“收获盘点框”等教学模块,精心巧妙地将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和背后关联的知识、理论进行了有机衔接和整合,使学生在高度参与的体验活动中,不知不觉就“顺带”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座位安排、课前导入,到活动组织、知识链接,再到课后总结、书目推荐,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吴倩老师别出心裁、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充分保证,课堂反响十分热烈。

课后,在教研中心主任刘伟教授的主持下,邓洁隽、刘建亚、刘珺、徐艳兰等听课老师和胡凯、王希俊等督导专家对公开课进行了点评指导。大家高度评价了吴倩老师的授课,一致认为吴老师的授课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设计独特,教学互动鲜活,课堂氛围活跃,成功地让同学们在鲜活的体验中把知识原理变成了提升自身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老师们也提出可进一步优化视频选取、增大课件部分字体等改进建议。
【督导点评】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教学改革课。吴倩老师在备课上拓展了深度思考。不但依据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而且参考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研究资料。在教学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将抽象的“自我意识”拆解为“我看我”“他看我”“我该如何看待我”三大可操作模块,形成了从心理活动导入知识讲授的教学设计,结合体验、反思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帮助学生从“混沌的自我”走向“清晰的自我”,最终指向“有弹性的自我成长”,基本达到了课程在认知层面、能力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这表明雷竞技官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教学心得】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政课程的独特课程属性,找到这种独特性并在教学中体现这种独特性,是达成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1.教学设计致力实现从“以理论学习为主线”到“以心理体验为主轴”的思维转变。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并经由系统、连贯的心理体验活动设计链接、串联起背后涉及的知识、理论,而非相反,是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独特性的第一步。
2.教学模式上努力达成“直给式投喂”到“引导式探求”的方法转向。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基础上的总结反思和同伴群体间的交流分享,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自我以及群体的智慧、力量,是促成学生心理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审:段琼玲 二审:何锡辉 三审:吴争春、童卡娜 )